公司动态

IPO转并购会是新常态吗?事实上上市公司对于并购重组的推进也是非常积极的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20点击:17

IPO转并购会是新常态吗?


3月26日《北京商报》刊发了一篇文章《IPO转并购会是新常态》。文中表示“通过并购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拟IPO企业,上市公司不仅可以快速实现业务扩张和转型升级,还能省去IPO过程中的诸多繁琐环节,提升上市效率。同时,并购重组的方式,为那些原本计划IPO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出路。”实际上文章作者的想法和A股市场上相当多中小投资者不谋而合,因为通过并购拟IPO企业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大量公司IPO对市场形成的抽血效应,同时可以为资本市场炒作提供丰富的重组题材,而且更是符合证监会对并购重组的政策预期,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上市公司对于并购重组的推进也是非常积极的,去年9月24日以来,上市公司作为竞买方披露的并购重组事件共744起,其中重大资产重组81起,仅在2024年10月,便有17家公司宣告拟开展重大资产重组。3月已有至少7家上市公司披露对外收购计划,且收购标的是曾经(拟)进行IPO的公司。因此从表面数据来看,似乎和大家的期望是一致的,减少IPO,增加企业重组并购。新常态的“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也就是作者和大多数的中小投资者都期望以后最好不要IPO了,想上市的公司通过借壳或者被并购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可惜,这个不太可能。为什么呢?


从实际数据来看,近半年来上市公司作为竞买方新增的744起并购重组中,161起已宣告并购完成,占比21.64%,完成率并不是很高。近半年首次披露的744起并购重组中,14起已宣告重组失败,其中6起涉及重大资产重组。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双成药业,2024年9月10日,双成药业发布并购交易预案,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奥拉股份100%股权。上市公司计划将战略发展重心将转为模拟芯片及数模混合芯片业务。奥拉半导体与双成药业为同一实控人,曾冲击科创板失败,这是一起非常标准的IPO转并购的案例。


重组预案发布之后,双成药业出现了“27天27板”的极端行情。3月11日双成药业发布公告宣布重组失败。双成药业在公告中表示由于各交易对方取得标的公司股权的时间和成本差异较大,交易各方对交易的预期不一,尽管公司与交易对方进行了多轮磋商谈判,但公司与部分交易对方仍未能就交易对价等商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最终不得不终止这一次的重组。与之类似的还有莫高股份,2024年8月29日曾披露过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消息,计划购买皓天科技51%的股权。在重组消息公布后,该股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但公司10月26日发布《关于终止重大资产重组的提示性公告》,宣布交易各方就支付方式 、交易对价、业绩承诺等交易方案核心事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取消重组计划。


类似的情况非常多,都是非常积极的开始并购计划,最终却不得不放弃。原因在哪里呢?首先就是上市公司自身的准备不足,相当多的上市公司是因为自身经营状况不佳,存在戴帽甚至退市风险仓促上阵开始重组。如莫高股份2020年到2023年连续4年扣非净利润亏损,且2024年也预亏。双成药业更是从2016年到2023年连续8年扣非净利润亏损,2024年仍然预亏而且可能会戴帽。其次是跨界收购失败概率极高。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可能在自身领域内是专家,但是一旦跨行业并购就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在后期尽调过程中会发现非常多的问题,从而导致并购失败。再次是并购目的可能不单纯,不少公司从发布并购公告到宣布失败仅仅间隔十几天,根本就没有做彻底的调查。启动重组的目的更多可能在于刺激阶段性股价上涨,而不是为了成功。最后是价格谈不拢,例如双成药业收购奥拉半导体就非常经典。奥拉半导体之前计划IPO,存在多个不同的大小股东,各自取得股份的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收益的预期也不一样。部分股东可能对收购价格的要求比较高,而上市公司很可能无法给出天价,否则过不了审核。以上就是为什么大量的跨界并购准IPO企业失败的核心原因。


既然知道了原因所在,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在面对上市公司启动并购之后应该如何应对?1、看清上市公司自身状况,如果确实是经营状况不佳,特别是面临戴帽或者退市风险的时候发起的并购计划多数都会很仓促,成功概率不高。2、跨界重组特别是对热门行业如半导体、芯片、新能源等行业的并购失败几率极高。3、曾经计划IPO的公司被并购的可能性并不高,因为原股东的预期普遍较高,价格谈拢的可能性不大。4、密切关注股价,如果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很可能因为监管审核的原因被否决。


新闻资讯